南师讲述 : 要回转来,洗练自己的内心
迦陵 发布时间:2023-02-13 17:07:47

是故蓍之德圆而神,卦之德方以知,六爻之义易以贡,圣人以此洗心,退藏于密,吉凶与民同患;神以知来,知以藏往,其孰能与于此哉?古之聪明睿知,神武而不杀者夫。


“蓍之德圆而神”,拿蓍草来讲,蓍草长得很怪,它整个的心是圆的,很圆、很硬、中间有孔。空灵代表了“无思”、“无为”。这种草跟竹子差不多,竹子是空心的,蓍草也是。我们民间有两句话:“人要实心,竹要空心。”就是这个意思。蓍草中间也是空的,所以说圆而神。


卦呢?“卦之德方以知”。德是讲性能,“方以知”,方代表四面八方,无所不到,我们画的卦具有最高的智慧。“六爻之义易以贡”,六爻就是我们卜卦用的爻,每一卦有六爻,六个步骤。六爻的意义是“易”,容易的易,你懂了《易经》根据程序来判断,是很容易的,这就是《易经》卜卦依通的解释。但是学《易经》不要走到邪路去了。光是会卜卦、能够知道过去未来,充其量不过变成一个碟仙而已。光现神通就错了。大家要注意啊!《易经》这门学问,你修到最高能够神通了,那还不算到家啊!


那么要修到什么程度呢?“圣人以此洗心”,要回转来!这是道心。自己心里什么都没有,空啦,洗练自己的内心,归到最高的圣洁的境界。“退藏于密”,我们宗教家——佛家、道家功夫到了极点,能够成佛、成仙,就是做到这点,“洗心、退藏于密”。所以你们学fo、修道的要注意啊!还要修到能够“洗心、退藏于密”,反转来一点一点地减,减到了最后,什么也没有了,达到“寂然不动”的境界。可知修到有了神通还不算数,要再进一步到无神通那就是道了。有神通就是用,是用之于神通。如果只要想卜卦知道过去未来,那你就邪门了,已经错了。这里告诉你:“圣人以此洗心、退藏于密”。洗心就是学fo修道的空“念头”、空“思想”。真正得了道的人,一定能“吉凶与民同患”。


真正得道的人,不但不用神通,而且灾难来时能够躲得开也决不躲。在fo学的名词这叫做“应劫”。劫数一来,该杀头的时候,便伸出头来让人杀,痛快地杀,这就是得道的人。真正得道的人,跟普通人一样。为什么呢?“吉凶与民同患”。民不是光指老百姓,而是一切众生。用现在的话讲,就是好的、坏的,人家共同平等,不因为自己有神通、有本事,而享有特殊的遭遇。所以耶稣肯钉上十字架,无论如何,总算是真的圣人。因为他流出来的血是红的,同我们一样,那是痛苦的。如果功夫到了,流出来的血便是白浆,这在道家很多。不过没有关系,我还是很恭敬他,因为他真正做到了“吉凶与民同患”。耶稣最后不但没有怨恨,他还要说:“我为世人赎罪。”真了不起!就凭这一句话,他就有资格做圣人。这也就是《易经》的道理,“吉凶与民同患”。所以真得道的人,不会现神通的。


“神以知来,知以藏往,其孰能与于此哉?”得道的人都很平凡,他们有道也不会表示出来,一切能够前知,但他不用前知,所以古人说“先知者不祥”。一个人有神通、有先知,是最不吉祥的。我们中国文化还有一句话“察见渊鱼者不祥”,眼睛清明到水里头有几条鱼都看得清楚,这个人就糟糕啦!先知者不祥,所以万事先知的人多数都是不得善终的。有神通的人,佛家的戒律是“戒不用”。假使要用,那他就差不多啦,大概准备死啦,因为他已变得不是人了。


一个真得道的人最平凡、最普通,就是“吉凶与民同患"。但是他能不能知道过去未来?他全知道,这就可以叫圣人。等于我们一个人有钱有地位,肯到贫民窟里头过贫民一样的生活,去帮助他们,同他们完全一样,这才是有道之士。可不是因为你穷惯啦,觉得跟穷人住在一起很舒服。那是你命苦,没有命来享受富贵。一个人在绝对的富贵中做到“与民同患”,便等于地藏王菩萨所说“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”的道理。实际上他早成了佛了!因此,他有资格坐在地狱里头,所以地藏王菩萨是很伟大的。不过伟大得小了一点点,如果他还不是地藏王菩萨,他还没有菩萨的境界,而能够真正坐在地狱里头:“好啦,你一定要下地狱,我来跟你一起受苦。”那就更伟大,那虽不是菩萨而更菩萨了。


所以说,这个道理要搞通,才知道《易经》“神以知来”的道理。换句话说,未来的虽然都已知道了,但更重要的是“知以藏往”,从内心到脑子里却是什么都不知道,这才是最高的智慧。什么智慧呢?知道一切,最后到了一张白纸一样,什么都不知道,这就是圣人的境界,就是“神以知来,知以藏往”。一切都归于没有,一切都藏了起来,跟一般人一样,那才是最高的智慧。


但是一般世俗的聪明人没有不喜欢表现的,尤其是喜欢知道别人不知道的,却不知道“察见渊鱼者不祥”的老话。假设我们全世界到处都是特务,工作的世界处处都隐藏着机密,像做生意一样,调查、搜集、输入电脑……在这种情形下,大家更是想要知道你所不知道的。知道未来是很危险的,历史上因前知而丧命毁家的大有人在。真正能够一切都前知了,却要能够“知以藏往”,变成什么都不知道,才是最高明稳妥的。


所以他说《易经》这样一种学问,“孰能与于此哉?”谁能洞彻这种学问?谁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?谁能知过去未来,而又等于完全不知不用?谁能做到该倒霉的时候就去倒霉,自己决不逃避呢?如果因为自己有前知便躲开了,那不行!那不是圣人。


所以什么叫圣人?大家都问:我们中国为什么标榜孔子?因为他绝不逃避困难。尽管也有很多人骂他,尤其是他碰到的那些道家人物,像楚狂接舆等.人家都在挖苦他,挖苦得很厉害。有一次小学生跟孔老师失散了,学生找老师找不到,碰到一个叫蓬萌的——就是现在公寓大厦的管理员,问他见到老师没有,他说:“什么老师呀?”“就是我老师孔子。”他说:“啊!那个家伙!”学生说:“就是那个鼻子大大的,头上平平的那位老先生。”他说:“啊!那个就是孔丘啊!”学生说:“是呀,就是他。"蓬萌说;“我看到他啦。凄凄惶惶,如丧家之犬。”那个“丧家之犬”骂人骂得很苦呀,变成野狗啦,没得人家收留的狗。有收留的狗虽然没有牛肉吃,但也还有点冷饭吃。没有人收留、在外边到处乱跑的狗,就是丧家之犬。道家就拿“如丧家之犬”来骂孔子。因为那时天下大乱,大家都劝孔子算了吧,一个人是救不了的。但是孔子不变初衷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他只尽其在我,尽他的心力去做。这就是《易经》的道理,圣人之道,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明明知道救不了,也一样要救。所以《易经》这个精神,孔子说谁能做到呢?


“古人聪明睿知,神武而不杀者夫!”我们上古的老祖宗是得道的圣人、对人类有贡献的、绝顶聪明的人。聪是耳朵灵光,明是眼睛好,脑筋好就是聪明,但不是智慧,智慧不是聪明,那叫睿智,后来就叫慧智,佛家叫智慧。它不是从脑筋好来的,不是聪明,那是天纵圣人。“聪明睿知,神武”!中国的老话“有文治者,必有武功”,文武要双全。读书读得好,风一吹就要倒的人,碰到一点小事情哎哟一声大叫,比女孩子还害怕,那就没一点用啦!中国古代的教育,都是文武合一的。大家看中国古代的人物,像孔子呀,孟子呀,没有身上不带武器的。但是有武不用,有功夫不用。很多人学了功夫,一辈子都不用,都没有打过人,这样可以,但是不能没有功夫。“古之聪明睿知,神武而不杀者夫!”人可以有本事,一手可以把天下人的头像切萝卜一样切光,有这么高的本事。但他却是永远慈悲人家,永远是爱人的。有些人认为慈悲就是窝囊,认为我慈悲人家是我窝囊,没有英雄气概,也有人认为那不是慈悲,是没有本事。究竟如何呢?


我们大家都知道,佛家有一句话说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。大家也都会引用,尤其那些学fo的,更是如此。我说:不要吹牛,你们那个刀呀,连剃头刀都不如,不要说自己看到了刀就怕,连看到太太拿起厨房的切菜刀都会发抖的,你哪里还有资格去拿屠刀呀?放下屠刀是指那些拿着刀砍过许多人头的人,然后忽然不干了,看到那些被杀的太可怜了,慈悲心发,放下屠刀,不再杀了。那是慈悲!你连杀人的本事都没有,说你慈悲放下屠刀?那是胆小人打架说的:“你有胆子站在这里不要动,我回去叫我哥哥来,看你怕不怕。”说着就跑啦!那是不行的。


所以说,《易经》这一门学问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:有神通而不用,不但不用,还要“退藏于密”,“无思”、“无为”、“寂然不动”。尤其无所不知,能知过去未来而“吉凶与民同患”,同普通人一样,非常平凡,这才是得道的人。谁能做得到呢?他没有说是现代的人能够做到,只有推崇古人;“古之聪明睿知、神武而不杀者夫”!有这个条件,便快要修养到成佛境界、得道的境界了,快有资格可以去当上帝了。我们大家想修道,先要考察考察自己这块材料,是不是又聪明、又睿智、又神武、又不杀。

 

恭录自《易经系传别讲》

南怀瑾先生著


注:以上章节摘录自南公怀瑾先生之述著,均有出处,请勿断章取义,欲贯串真义,请参阅原著!我们希望能以此文章,给您增加一点点精神养分!若您喜欢,请分享给您的朋友,大家一起福慧双修、身体力行、文化传承!

参考/原创链接:https://www.sohu.com/a/577316827_121124777

0 0

点评列表

文章列表
《老子养生秘诀》逐字问道 全(一到五十六)
老子在河南省鹿邑县明道宫老君台留下了五十六个符号组合,后人把它称之为《养生秘字诀》。
经典大树发布于:2024-08-03
《老子养生秘字诀》逐字问道(十六)
由“人”“七”“天”合成的这个完备整体就是告诉我们不忘初心,合一于本来面目。在不思不议的每个当下,把自己完全地交给自己。这样才能走进《易经》里的复卦,真正的启动身体的自复功能,才能请出我们身体里的师尊,才能请出药师佛。
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:2024-03-30
《老子养生秘字诀》逐字问道(十五)
王阳明说:“饥来吃饭倦来眠,只此修行玄更玄。”修身养性本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,顺其自然,好好吃饭,好好睡觉就是修行。当你真正不用意识去干扰身体的时候,就叫顺其自然。无论修行或养生都不是让我们跟自然对着干,自然没有给你冬眠的功能,你就不要乱下指令,试图让肠胃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。你非得去有为的去干扰身体,身体一定会报复你,最终让你心想事成,也叫自作自受。
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:2024-03-30
《老子养生秘字诀》逐字问道(十四)
在五行框架中,阳数之极为九,阴数之极为六。五行之术数,水一、火二、木三、金四、土五,皆是小衍之数。一、三、五、为阳数,为“天数”又称“天衍之数”,其和为九,故九为阳极之数。二、四为阴数,为“地数”又称“地衍之数”,其和为六,故六为阴之极数。
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:2024-03-30
《西山群仙会真记》全集
卷一为《识道》、《识法》、《识人》、《识时》、《识物》。 卷二为《养生》、《养形》、《养气》、《养心》、《养寿》。 卷三为《补内》、《补气》、《补精》、《补益》、《补损》。 卷四为《真水火》、《真龙虎》、《真丹药》、《真铅汞》、《真阴阳》。 卷五为《炼法入道》、《炼形化气》、《炼气成神》、《炼神合道》、《炼道入圣》。
道元发布于:2024-03-26
《老子养生秘字诀》逐字问道(十三)
“亻”在左,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在地成形,为物,为阴。《灵枢·玉版》曰:“且夫人者,天地之镇也。”《礼记·礼运》中云:“人者,天地之心也,五行之端也。”
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:2024-03-23
《老子养生秘字诀》逐字问道(十二)
真正养自己的东西就是德,我们当然要培德。孔子曰:“德之不修,是吾忧也。”德指的是能量值,培德就是提升意识境界,把心无限地博大,是心横向的繁华似锦与纵向的无限延伸。人生最真诚的供养,不仅仅是香灯和鲜花,而是一颗清净无染,无限博大的心。即是“氵”“天”“井”合成的这个完备整体的内涵。
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:2024-03-22
《老子养生秘字诀》逐字问道(十一)
生活也好,工作也好,养生也好,修行也好,皆要不急不躁,“殷重作意者,谓不慢缓加行方便”。在生活中修行,在修行中生活,好的人生,从不着急。 无论遇到或发生了什么事情,第一件事就是心不散乱,先留给自己一个时间的缓冲。然后静下心来,反求诸己,去找自己心上的因。在最究竟的因上借一阴一阳之谓道,去化解所有能量结构关系。
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:2024-03-18
《老子养生秘字诀》逐字问道(十)
“人”“法”“心”合成的这个完备的整体告诉我们,养生即是养心,心物合一不可偏性,当我们二了,病态就开始了。故老子曰:“是以圣人之不病,以其病病也,是以不病。”当我们不再二了,不再偏性了,自然无病。
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:2024-03-18
《老子养生秘字诀》逐字问道(九)
“方寸不乱”意味着心不慌乱,“方寸容乾坤”表达了心无穷博大,“方寸”也叫“灵台”。“灵台方寸山,斜月三星洞”中的老神仙是美猴王要找的师父,其实就是孙悟空的心。每位众生心内都住着一位师尊,都住着一位真正的佛,就看你能不能把他给找到并请出来。
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:2024-03-18